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出自 唐代 戴叔伦 《兰溪棹歌》

译文兰溪在接连下了三天的春雨后,溪水猛涨,鱼群竟在半夜中涌上了溪头浅滩。

注释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三日:三天。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赏析诗人由哗哗的滩声,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诗情显得更为浓郁。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图,用最直白的语言翻译就是:兰溪连着下了三天带着桃花的春雨,半夜里鲤鱼趁着水涨,哗啦啦跳上了河滩。

画面感:
诗人用"桃花雨"替代普通的"春雨",让人立刻联想到粉红花瓣随雨飘落的浪漫场景,既点明时节(桃花盛开的春季),又暗藏香气(仿佛能闻到雨中桃花的芬芳)。后句的"鲤鱼上滩"更是动态十足,仿佛能听到鱼尾拍打水面的声响,看到银光闪闪的鱼群在夜色中跳跃。

巧妙构思:
1. 时间压缩艺术:把三天的雨和半夜的鱼跃浓缩在一句里,形成因果——正因为连日春雨导致溪水上涨,鲤鱼才会在半夜活跃地逆流而上。
2. 以小见大:不直接写春天多美,而是通过"桃花雨"和"鲤鱼跳滩"两个细节,让读者自己脑补出溪水欢腾、万物复苏的春日盛况。

生活智慧:
看似写景,实则暗藏人生况味。鲤鱼逆流而上的自然现象,被诗人捕捉后,悄悄传递着"把握机遇(春水上涨时)、努力向上(鲤鱼跳滩)"的积极意味,这种含蓄的励志比直接说教更打动人。

语言魅力:
全句没用一个生僻字,却通过"桃花雨"这样鲜活的组合词,把普通的雨染上颜色和香味;用"来上滩"这样口语化的表达,让鲤鱼显得调皮亲切,就像邻居家淘气的孩子突然闯进院子般生动。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