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与亲人无尽思念之间的强烈对比。
"无定河边骨"指的是战死边疆的士兵遗骸,被随意弃置在河边无人收殓。"春闺梦里人"则写家乡的妻子还在做着团圆的美梦,以为丈夫终将归来。两幅画面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一边是早已化为白骨的战士,一边是仍在痴痴等待的妻子。
诗人用"可怜"二字点出全诗的情感基调:既痛惜战士的悲惨结局,更怜悯妻子永远等不到归人的命运。最令人心酸的是,妻子至死都不知道真相,她的等待注定是一场空。这种"生死两不知"的错位,比直接描写死亡更让人揪心。
全诗没有直接批判战争,但通过这个典型场景,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毁灭性打击。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也是这句诗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