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出自 唐代 杜甫 《孤雁》

译文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注释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赏析诗人开篇点明咏物的对象——“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表现出浓挚的情感。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只离群孤雁的状态,用非常简单的画面传递出深刻的孤独感与思念之情。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不饮啄"——这只大雁既不喝水也不吃食,就像人难过时茶饭不思的状态,用动物的行为生动表现了它的低落情绪。

2. "飞鸣声念群"——它一边飞一边叫,那叫声不是在觅食或警告,而是在呼唤同伴。就像我们迷路时会喊同伴名字一样,这种叫声里带着急切和期盼。

诗人没有直接说"多孤独",而是通过三个具体动作:
- 拒绝饮食(消极表现)
- 持续飞行(不安状态)
- 独特鸣叫(情感宣泄)
像镜头特写一样,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刻骨的孤独。这种写法比直接抒情更有力量,就像看到一个人红着眼眶却强忍泪水,比听他哭诉更让人触动。

最妙的是,诗人写的是雁,但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那些与亲人分离、与团队走散、在人群中却感到孤独的时刻。这种跨越物种的情感共鸣,正是这句诗流传千年的魅力所在。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