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出自 宋代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译文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注释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赏析词人想到亡妻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竟然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吐露心声,这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站在千里之外的孤坟前,满腹悲凉却无人倾诉的画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千里孤坟"像电影镜头一样,瞬间拉出一个空旷寂寥的场景——一座孤零零的坟茔立在荒原上,与最近的活人都相隔千里。这种空间距离的夸张描写,实际上是在表现心理上的极度孤独。
2. "无处话凄凉"特别打动人心,它抓住了人类最脆弱的情感需求:当我们痛苦时,本能地想要找人诉说。但这里连这样一个倾听者都找不到,所有的悲伤只能憋在心里,这种"有苦说不出"的感觉比痛哭流涕更让人难受。
3. 整句话的精妙在于,它用具体的地理距离(千里)和实物(孤坟)来表现抽象的情感状态。就像现代人说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其实不是在说实际路程,而是在说心灵上的隔阂。
4. 这种孤独感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比如现代人站在亲人墓前时的无言以对,或者一个人在异乡打拼时无人理解的苦闷,都是这种情感的当代写照。诗人用10个字就说透了这种跨越时空的人类共同体验。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