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现代解析
这句诗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职场版解读:
就像一家创业公司老板(刘备)三次登门求贤,终于打动行业顶级专家(诸葛亮)加入团队。专家入职后尽心尽力,既帮老板白手起家(开创蜀汉),又扶持二代老板(刘禅)守业,体现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操守。
2. 人生智慧版:
这说的是一种双向奔赴的信任关系。老板放下身段真诚求才,员工则用毕生才华回报知遇之恩。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诸葛亮选对了值得效忠的老板,刘备也找到了真正的"事业合伙人"。
3. 历史启示版:
短短两句浓缩了蜀汉政权从无到有的关键转折。前句展现刘备的识人眼光和求贤诚意,后句概括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职业精神。这种君臣互信的典范,成为后世企业管理的理想模型。
诗句的魅力在于,它用"三顾茅庐"这个具体场景,既写出了改变历史的关键时刻,又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关系。直到今天,我们找工作、招人才时,依然在重复着类似的故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