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古代战场上的激烈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画面还原:
战车被浓雾(或尘土)笼罩,车轮深陷泥沼,拉车的马匹也被绳索绊住,动弹不得。但士兵们没有退缩,反而奋力抓起镶嵌美玉的鼓槌,把战鼓擂得震天响。
精髓解析:
1. 困境中的爆发力
“霾两轮”“絷四马”像被按了暂停键的战场,但“击鸣鼓”突然打破僵局。这种“绝境反击”的对比,让人瞬间感受到战士背水一战的勇气。
2. 细节里的贵族精神
“玉枹”(玉饰鼓槌)这个细节很妙——连武器都如此精美,暗示将领身份高贵却亲自冲锋,有种“精英带头拼命”的震撼感。
3. 声音的胜利宣言
“鸣鼓”不仅是进攻信号,更是心理战。当视觉被遮蔽(霾),就用鼓声撕破沉默,相当于古代的“冲锋号”,把压抑感直接转化为热血感。
现代共鸣点:
就像生活中遇到“卡住”的时刻(比如项目停滞、团队受挫),真正的领导者不会坐以待毙,而是用行动打破僵局——这句诗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它刻画了人类面对逆境时最帅气的反击姿态。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