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悲壮的历史场景:荆轲在易水边告别燕国太子丹,准备刺杀秦王。诗人用"壮士发冲冠"这个夸张的细节,生动展现了荆轲的愤怒与决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此地"指易水岸边,这个地点本身就有特殊意义,让人联想到生死离别
2. "发冲冠"不是真的头发把帽子顶起来,而是用夸张手法表现荆轲内心的愤怒和激动
3. 短短十个字就勾勒出一个完整画面:悲壮的告别、赴死的决心、压抑的愤怒
这句诗的魅力在于:
- 用最简练的语言传递最强烈的情感
- 通过具体动作(头发竖起)展现抽象情绪(愤怒)
- 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那个历史性的悲壮时刻
就像现代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诗人抓住人物最激动的一个瞬间,让两千年前的悲壮场景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