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出自 元代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
注释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表里:即内外。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
赏析此句从潼关形胜写起,一个“聚”字,写出“峰峦”的众多,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又一个“怒”字,刻画出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山河表里潼关路”,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走在“潼关路”。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自然画卷,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解读:
1. "峰峦如聚"
就像一群巨人凑在一起开会,山峰密密麻麻地挤在一块儿,高低起伏的轮廓显得特别有压迫感。这种写法让静止的山活了起来,仿佛它们是有意识地聚集在此地。
2. "波涛如怒"
把汹涌的河水比作发怒的人,浪头拍打岸边像在咆哮。一个"怒"字既写出水势湍急,又暗含了某种悲壮的情绪,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喊杀声。
3. "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这条战略要道被山水里外包裹——外边是奔腾的黄河,里面是连绵的华山,就像天然的军事堡垒。用"表里"(内外)这个身体部位的比喻,让地理形势顿时有了血肉感。
整体魅力在于: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险要的地理环境写得像一群情绪激动的活物。群山"聚"的压迫感+河水"怒"的冲击感,共同烘托出潼关"一夫当关"的险峻。看似写景,实则暗藏历史沧桑感——在这条兵家必争之路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惨烈故事。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