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出自 唐代 张九龄 《望月怀远》

译文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注释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怜:爱。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滋:湿润。

赏析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诗人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深夜未眠的细腻感受,像用慢镜头拍下了一组生活片段:

熄灭蜡烛后,突然发现月光像牛奶一样倾泻满屋,连空气都变得温柔明亮;披上衣服走到户外,才察觉露水早已悄悄爬上衣襟,带来丝丝凉意。

诗人用"怜"字悄悄透露了小心思——他不是被动接受月光,而是带着珍惜的心情欣赏这片意外的光亮;"觉"字则捕捉到身体对环境的敏感反应,从视觉到触觉完成了一次自然过渡。两个动作之间藏着现代人常说的"沉浸式体验":当主动切断人造光源(灭烛),感官才真正向自然敞开,发现日常被忽略的美好(月光),而长时间驻足后又意外获得另一重体验(露水凉意)。这种层层递进的夜晚偶遇,把生活中最平凡的细节变成了诗意瞬间。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