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出自 唐代 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

译文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注释鸟飞:指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赏析此句语愤情悲,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一吐心中的悲愤,一个“悲”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隐晦地流露出对不受朝廷器重的不满,抒发了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非常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两种人生状态的对立和内心的矛盾。

前半句“白发悲花落”:
- 用白发老人看着花瓣凋零的画面,表现人到暮年的无奈。花瓣落下本是自然现象,但加上“悲”字,立刻让这个画面带上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老人从飘落的花瓣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流逝,有种无力挽留的伤感。

后半句“青云羡鸟飞”:
- 突然转到高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与前半句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青云”既指真实的天空,也暗指仕途高位,“羡”字直接点出向往——可能是向往年轻时的活力,也可能是向往事业上的腾达,更可能是对一切束缚的挣脱。

两句放在一起的精妙之处:
1. 用“白发”和“青云”、“花落”和“鸟飞”两组完全相反的意象,把老年与青春、沉寂与自由的对立瞬间立起来了
2. “悲”和“羡”两个动词像电影镜头切换,让读者清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一边是现实中的衰老困顿,一边是对自由的渴望
3. 虽然没直接说“我老了但心有不甘”,但通过这两个画面对比,所有未尽之言都呼之欲出

最打动人的是这种“身在泥沼,心向蓝天”的普遍人性——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看着镜中渐生的白发,却听着窗外少年欢笑时的那种复杂心情。诗人用20个字就精准击中了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