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出自 金朝 元好问 《雁门道中书所见》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旱灾中的农事场景,用极简的文字传递出深刻的生活观察。

"去年夏秋旱"——开篇用时间定位(去年夏秋季)和天气现象(干旱)构建背景,就像现在说"记得去年那场大旱"一样直白。干旱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暗示着农人的忧虑。

"七月黍穟吐"——农历七月本应是黍子(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抽穗灌浆的关键期,"吐"字用得精妙:①把黍穗拟人化,像人张嘴吐物般艰难地抽出穗子;②暗示在干旱胁迫下,作物生长已违背自然规律;③与"旱"形成张力——即便环境恶劣,生命仍在挣扎求生。

诗人用20个字完成了一个微型纪录片:时间(去年七月)、地点(北方农田)、人物(隐形的农民)、事件(抗旱保收)。我们仿佛看到龟裂的田地上,蔫黄的黍秆勉强结出瘦弱的穗子,老农蹲在地头忧心忡忡的画面。这种白描手法比直接抒情更有冲击力,让读者自己体会天灾之下的生存韧性。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