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

出自 宋代 欧阳修 《峡州至喜亭记》

  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蜀之丝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廪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现代解析

这段古文讲的是五代时期蜀地(今四川一带)的情况,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蜀地在五代时是个割据政权(不服从中央),靠地势险要搞封闭,仗着物产丰富自给自足,整整59年都不和中原地区来往。"

这句话的精妙在于用三个"以"字排比,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露蜀地的生存逻辑:
1. 靠天险当盾牌(地理优势)
2. 靠资源搞内循环(经济基础)
3. 彻底闭关锁国(外交政策)

最后用精确的"五十九年"这个数字,把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具象化,让人感受到一个地方政权"关起门来当土皇帝"的完整生态。就像现在某些公司守着专利吃老本,不参与行业交流,最终会被时代淘汰的历史教训。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