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心理场景:诗人原本想去参禅悟道,但到了目的地却犹豫不决,连划船的桨都停下来了,在岸边徘徊不前。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的精妙之处:
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像我们计划做某件重要的事(比如学新技能),真到行动时却突然胆怯,生动展现了人类共有的踌躇心理。
2. 动态的停顿美——"辍棹"(停桨)这个动作让整个画面突然静止,但"踟蹰"(徘徊)又让静止中带着不安的律动,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3. 留白的智慧——不说破为何犹豫,可能是怕禅理太深,可能是舍不得眼前风景,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就像我们刷视频时手指悬在屏幕前的那一秒迟疑。
这种细腻捕捉心理瞬间的能力,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产生共鸣——每个决定前的犹豫,都是现代版"谈禅未得去"的写照。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