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出自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双飞 一作:惊飞)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画面,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理解:

1. "谁把钿筝移玉柱"——像是在说"不知谁动了她心爱的筝"。钿筝是装饰华美的古筝,玉柱是支撑琴弦的码子。这里用"移"字很巧妙,既可能是真的有人拨动了琴弦,又像是暗示弹琴人的心事被触动。就像我们突然听到有人弹起熟悉的旋律,会不由自主停下脚步。

2. "穿帘海燕双飞去"——镜头突然转到窗外:一对燕子穿过帘子比翼飞走了。"海燕"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恩爱,而"双飞"更反衬出屋里人的孤单。这个画面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把屋内静止的琴和窗外飞动的燕子剪接在一起,无声地传递出"人不如燕"的寂寞。

整句诗的美在于:
- 用"移动琴码"这个小动作暗示人物心事,比直接写"她很愁"更含蓄动人
- 燕子双飞的活泼画面,反而加深了孤独感,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很有感染力
- "穿帘"这个细节让画面立体起来,我们仿佛能看到阳光透过帘子,燕影一闪而过的样子

就像我们现代人拍短视频:先特写一只拨动吉他弦的手,再切到窗外嬉笑的情侣,不需要台词,观众自然能懂其中情绪。

冯延巳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