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出自 唐代 李贺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现实困境与人性温度的场景,可以这样理解:
直白意思
有人要远行千里,临别时用自己珍贵的东西("易斗粟"中的"易"指交换,"斗粟"指一袋粮食)换了些粮食送给对方。就像现代人远行前,朋友塞给你一包干粮或路费,朴实却暖心。
背后的矛盾
1. 珍贵与平凡的反差
"持我易斗粟"暗示主人公可能变卖了重要物品(比如玉佩、书籍),只换来最普通的粮食。这种不对等的交换突显了困境中情谊的厚重——即便自己拮据,仍愿倾其所有相助。
2. 沉默的深情
诗句没有直接写"我为你牺牲",而是用"换粮食"这个动作含蓄表达。就像父母总悄悄往你行李箱塞钱,嘴上却说"路上买点吃的",这种克制反而更动人。
现代启示
- 真正的帮助往往不在价值大小,而在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
- 生活中最珍贵的情谊,常藏在那些看似笨拙、不够华丽的实际行动中。
这种跨越千年的共情,正是诗句的魅力——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和现代人表达关爱的方式,本质上并无不同。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