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出自 元代 乔吉 《水仙子·寻梅》

译文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山头。

注释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孤山:此指杭州西湖之孤山,位处里外二湖之间,又名瀛屿,旧时多梅,是号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的隐居处。

赏析此三句写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词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冬日里诗人漫步村庄与山野的所见所感,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1. 时间与空间的流动感
"冬前冬后几村庄"通过季节交替(冬前冬后)和村庄的转换(几村庄),让人仿佛跟着诗人的脚步穿越时间与空间,感受到冬日漫长旅途的寂寥。

2. 细节中的艰辛与诗意
"溪北溪南两履霜"写实又生动:诗人踩着霜雪在溪水两岸来回行走,"两履霜"三个字既点出天气严寒,又暗含奔波劳碌,但"溪北溪南"的对称句式却让艰辛染上几分韵律美。

3. 孤山上的视觉张力
"树头树底孤山上"像是镜头推近:先仰望树梢,再俯看树下,最后视野拉开到整座孤山。这种视角切换让静止的孤山有了层次感,而"孤"字更透露出诗人独行时的萧索心境。

全句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霜雪、孤山、反复行走的足迹等意象,自然传递出一种冬日独行的清冷与坚韧。诗人将平凡的赶路场景写得如画般生动,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冬日景色的苍茫和行走其间的孤寂之美。

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 [1] 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