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飞尽碧天云,凤笙何处,明月照黄昏。

出自 五代 冯延巳 《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

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画楼帘幕卷轻寒,酒馀人散去,独自倚阑干。
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徘徊飞尽碧天云,凤笙何处,明月照黄昏。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唯美而略带忧伤的黄昏画面,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感受它的魅力:

1. 动态的天空意象
"徘徊飞尽碧天云"像用镜头捕捉天空:白云原本在蓝天漫游,此刻却像犹豫徘徊的旅人,最终全部消散。这个"飞尽"让静止的云有了生命感,暗示着时光流逝。

2. 声音的悬疑感
"凤笙何处"是整句最巧妙的留白。凤笙(一种笙箫)本该有乐声,但诗人只抛出疑问——既可能是真的在寻找音乐来源,更像是用消失的音乐象征美好事物的难觅。

3. 光影的收尾
最后"明月照黄昏"形成冷暖对比:黄昏的暖色尚未褪尽,清冷的月光已悄然降临。两种光线交织,既点明具体时间,又隐喻着某种怅惘的心境——就像我们看着晚霞时那种淡淡的失落感。

整体来看,诗人用云、音乐、月光这些日常元素,构建出一个"美好事物消逝"的意境。不用直接抒情,仅通过景物编排就让我们自然体会到:那些让人留恋的事物(如流云、乐声),终会随着时间流逝,最终只剩下月光静静笼罩着怅然若失的观景人。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冯延巳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