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译文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

注释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806年)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

赏析这句话评价了诗人的作品,赞其《长恨歌》富有情感,而《秦中吟》十首则接近雅正之声。体现了诗人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在夸白居易的两组代表作:

1. "长恨"指《长恨歌》,说它虽然篇幅长("一篇"),但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写得特别动人("有风情"),就像用文字画出了一幅凄美的情感画卷。

2. "秦吟"指《秦中吟》组诗,说这十首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近正声"),像用诗歌写社会调查报告,真实记录了老百姓的苦难。

妙在诗人用对比手法:一个写皇家爱情故事,一个写民间疾苦;一个展现文采风流,一个体现社会责任。就像说一个作家既能写畅销的言情小说,又能写深刻的纪实文学,两种截然不同的才华集于一身,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