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出自 唐代 韩愈 《宿龙宫滩》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江河奔流的壮阔景象,用声音的变化传递出自然的生命力。

“浩浩复汤汤”像用镜头拍下汹涌的江河——前一个“浩浩”是开阔无边的水面,后一个“汤汤”是波涛翻滚的动态,两个叠词连用就像电影里的航拍镜头,从广阔全景推到浪花特写,让人仿佛看见江水铺天盖地奔涌而来。

“滩声抑更扬”则突然切换成听觉特写:水流撞上河滩时,声音时而像被压低(抑),时而突然高亢(扬)。这里用“抑扬”这对反义词,就像给江水的声音装上了音量旋钮,让我们不仅看见浪花,还能听见潮水忽强忽弱的呼吸节奏。

诗人把视觉和听觉打通,用声音的起伏代替直接的景物描写。就像我们闭上眼睛听交响乐,能从旋律变化中想象出暴风雨的场面。这种写法让静止的文字有了声音的韵律,把自然的力量转化成了可感知的节奏美。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