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现代解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无奈和孤独感,可以拆解为三层含义:
1. "欲诉奇愁无可诉"——心里憋着说不出的苦
就像攒了一肚子离奇的烦恼,想找人倾诉,却发现根本没人能懂。这种"奇愁"不是日常琐碎的烦恼,而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深刻痛苦,比如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或对人生意义的迷茫。
2. "算兴亡、已惯司空见"——看透历史轮回的麻木
"兴亡"指朝代更替,"司空见"就是见怪不怪。诗人说自己已经像看惯拆迁重建的老居民一样,对天下兴衰都麻木了。这种麻木不是冷漠,而是经历过太多失望后的自我保护。
3. 整句的张力美
前句是"想倾诉"的冲动,后句却是"算了不说"的隐忍,这种矛盾特别打动人心。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写到一半又删除的动作,最能引发共鸣。
这句诗的魅力在于,它用大白话道出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清醒地看见问题,却无力改变;想呐喊,又知道呐喊无用。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穿越时空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