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现代解析
这句话用比喻讲了一个深刻的治国道理:河流无法靠堵截来防住,舆论也无法靠压制来消除。如果百姓的声音被堵塞(下塞),统治者又装聋作哑(上聋),国家迟早要垮台(邦其倾矣)。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治水要疏不要堵——就像大禹治水的智慧,堵住洪水只会让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决堤。对待百姓言论也是如此,强行禁言只会积累民怨。
2. 上下沟通是关键——健康的社会需要"下情上达",老百姓能说话,当权者愿意听。就像人体,神经传导畅通才能保持健康。
3. 警示后果很严重——用"倾"字生动描绘出国家像危房般倒塌的画面,强调堵塞言路的灾难性后果。
这句话的魅力在于用"川(河流)"和"聋哑"的比喻,把抽象的政治智慧说得形象易懂。两千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提醒我们:开放包容的舆论环境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