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出自 宋代 张先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译文有的人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流连忘返,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不绝,牵如蚁线。
注释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赏析上半句描画了人们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下半句呈现出人们在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可谓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词人以浓墨重彩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的生动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半句"芳洲拾翠暮忘归"说的是:春天的河中小洲上长满花草(芳洲),人们弯腰采摘嫩绿的植物(拾翠),玩得太投入,连天黑了都忘了回家(暮忘归)。这里"拾翠"可能是采草药、摘野花或收集好看的植物,展现了人与自然互动的乐趣。
后半句"秀野踏青来不定"意思是:在秀美的田野里(秀野),踏春的人们(踏青)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来不定)。"来不定"三个字特别生动,仿佛让我们看到田埂上不断有人走过,有的刚来,有的正要离开,充满流动的热闹感。
整句诗的精妙在于:
1. 用"拾翠""踏青"两个动作就带出整个春天的气息
2. "暮忘归"和"来不定"形成动静对比,既有人专注的静态,也有人群流动的动态
3. 不用直接写"快乐",但通过人们的行为自然透露出欢快的氛围
就像我们现在用手机拍vlog记录春游,古人用这十四个字就拍下了一段充满生机的春日影像。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