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周郑交质。

出自 先秦 左丘明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现代解析

“故周郑交质”讲的是春秋时期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的故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像两个大佬为了表示诚意,各自把儿子送到对方那里当“人保”,表面上是互相信任,实际上暴露了彼此缺乏真正的信任。

背后的门道在于:
1. 堂堂周天子居然要和诸侯国平等交换人质,说明周王室已经衰落到要和地方诸侯讨价还价的地步,就像公司总部管不住分公司,得靠抵押人来维持关系。
2. 这种靠人质维持的关系特别脆弱,后来果然翻脸——郑国收割周王室的庄稼,周王室又联合其他诸侯打郑国,人质根本没用。
3. 古人用短短五个字就写活了一个时代特征:礼崩乐坏,诚信缺失,大家都玩起了“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这个故事给现代人的启示是:没有真心信任的制度设计,再严密的担保手段都是纸糊的墙。就像现在有些合作,合同签得再厚,公证做得再全,如果双方心里打着小算盘,迟早要出问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