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出自 先秦 左丘明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现代解析

这句话出自《左传》,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出兵的故事。用大白话来解释:

1. 字面意思很简单: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南。就像说"甲方驻守A地,乙方驻守B地"的军事部署记录。

2. 背后的精妙之处在于:
- 短短10个字就交代清楚了两支盟军的战略布局,函陵和氾南这两个地名形成地理呼应
- 用"军"字作动词(驻军的意思),比直接说"驻扎"更精炼有力
- 平行句式让读者仿佛看到地图上两军对楚国形成夹击之势

3. 语言特色:
像军事电报一样简洁有力
没有废话,每个字都承载关键信息
地名选择体现战略意图(这两个地方都靠近楚国)

这种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后来成为史书记载战争的经典模板。就像现在新闻报道常说"某舰队现身某海域"一样,用最少的字传递最核心的军事动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