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出自 元代 张鸣善 《普天乐·咏世》

译文花谢了到了三春再开,月缺了到了中秋又圆,人去了什么时候能再来呢?

注释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赏析“花谢了三春近也”承上句“花有开谢”,“月缺了中秋到也”承“月有盈亏”,此句用花、月的自然现象,衬出人生易逝的感慨。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道出了人生中“失去与重逢”的永恒主题。

第一句“花谢了三春近也”就像说:樱花凋谢时不用太伤心,因为再过三个月,春天又会带着新花回来。用花开花谢讲自然规律,暗示离别只是暂时的。

第二句“月缺了中秋到也”用月亮作比喻:就算今天看到月牙儿,只要耐心等到中秋节,一定能看到圆月。这里把“月缺”比作人生的遗憾,而“中秋”代表圆满团聚的时刻。

最打动人的是第三句“人去了何日来也”。前两句都用自然现象给出明确答案(三春、中秋),但说到人离别时,突然变成开放式提问——花和月都有归期,唯独人何时归来没有答案。这种反差让人瞬间体会到思念的煎熬。

三句话层层递进:从“植物周期明确”到“天体运行可测”,最后落到“人世聚散无常”。用看得见的自然规律,反衬人间别离的不可预测,让读者在熟悉的景象中,突然感受到内心深处对重逢的渴望。这种把大自然和人情巧妙结合的写法,既通俗又深刻。

张鸣善

张鸣善 元代散曲家。名择,号顽老子。原籍平阳(今属山西),家在湖南,流寓扬州。官至淮东道宣慰司令史。填词度曲词藻丰赡,常以诙谐语讽人。张鸣善身处元末丧乱之际,深感现实的动乱与污浊,因此多有刺时之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