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细腻生动的自然小景,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传递出微妙的生命体验。
前半句"丝长鱼误恐"像镜头特写:水底一缕细长的水草(丝)随波摆动,游过的小鱼误以为是危险逼近,吓得猛然躲闪。这里用鱼儿的错觉生动展现了水下世界的动态,既写出水草的柔长飘逸,又刻画出小鱼敏感的生存本能。
后半句"枝弱禽惊践"切换到岸边场景:纤细的树枝上停着小鸟,枝条因承受重量微微颤动,惊得鸟儿慌张蹬踏。通过树枝"弱"与禽鸟"惊"的对比,既表现自然物的脆弱,又捕捉到鸟类机警的特性。
两句通过"误""惊"两个动词,精准捕捉了动物面对环境变化时的本能反应。诗人像拿着显微镜观察自然,把转瞬即逝的动静写得如在眼前。我们仿佛能看见鱼尾摆起的水纹,听见鸟爪摩擦树皮的声响。这种对微小生命瞬间状态的记录,正是古人"格物致知"的观察智慧,用最精简的文字为自然界的脆弱与灵动留下永恒剪影。
崔护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