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出自 唐代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九首》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绾 一作:管)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画面:隋炀帝当年在汴水边修建的华丽行宫,如今只剩下几株残败的柳树,连春天的新生气息都显得力不从心。

诗人用"残柳不胜春"这个精妙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
1. 时间的力量——曾经奢华的帝王行宫,最终敌不过岁月的冲刷
2. 自然的反讽——本应生机勃勃的春天,却让衰败的柳树显得更加凄凉
3. 历史的警示——通过景物变迁,暗示繁华易逝、骄奢必败的道理

这种写法就像用老照片做对比:把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破败放在同一个画面里,不需要直接说教,就能让人感受到深刻的世事无常。残柳与新春的对抗,更是给这种历史感慨增添了一丝无奈的诗意。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