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现代解析
这句诗表达的是对一位名叫"李生"的朋友长久不见的思念,以及对他"佯狂"行为的深刻理解与同情。
"不见李生久"直白地道出了诗人对老友的牵挂,一个"久"字透露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怅惘。这种思念不是泛泛的,而是具体到对某个知心好友的惦记,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佯狂真可哀"更耐人寻味。"佯狂"表面指故意装疯卖傻,实则暗示李生可能用这种极端方式来应对现实的无奈——或许是不被理解的痛苦,或许是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用"真可哀"三字,既点破这种伪装背后的辛酸,又流露出真挚的怜惜。
整句诗妙在将深厚友情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更是透过友人的遭遇,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处境的深刻洞察。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通过"佯狂"这个行为被精准捕捉,而诗人的同情则让这种孤独获得了温暖的回应。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