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出自 唐代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译文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千载:形容岁月长久。
赏析诗人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也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琵琶的声音来比喻一个女子心中的委屈和怨恨,就像千年后我们依然能从琴声里听出她的故事一样。
“千载琵琶作胡语”是说,即使过了很久很久,琵琶弹奏的异域曲调(胡语)依然在诉说往事。这里用音乐穿越时间,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回响。
“分明怨恨曲中论”则更直接——琴声里清清楚楚地带着怨恨的情绪,仿佛在替那个女子表达她无法说出口的苦楚。诗人没有直接写她有多难过,而是让我们从音乐中去体会,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让情感更强烈。
整句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声音代替文字:琵琶声成了跨越千年的“语言”,比直接描述更有画面感。
2. 哀而不怒:明明是写怨恨,却通过艺术(音乐)来传递,让沉重的情感多了几分美感。
3. 引发共情:即使不了解具体故事,也能从“曲中论”感受到那种被时间封存的委屈。
就像今天有人听到一首老歌突然流泪一样,这句诗捕捉的正是这种“艺术承载情感”的永恒力量。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