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长恨歌》

译文迟缓的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星河泛白天快要亮了。

注释迟迟:迟缓。耿耿:微明的样子。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赏析此句语调凄婉,对仗工整,渲染了夜晚凄清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煎熬与刻骨相思。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漫长夜晚的细腻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半句"迟迟钟鼓初长夜"像一部慢镜头——远处报时的钟鼓声拖着长音缓缓传来,暗示夜才刚刚开始,时间仿佛被拉长了。这里的"迟迟"不是指钟声迟到,而是传递出等人、失眠的人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就像我们熬夜时总觉得时钟走得特别慢。

后半句"耿耿星河欲曙天"切换到广角镜头:诗人抬头看见星光微弱却执着地亮着("耿耿"形容星光坚韧),银河渐渐淡去,天空开始透出微光。这种光影变化既交代了时间流逝(从深夜到黎明),又暗含了人物通宵未眠的状态。

全诗魅力在于:
1. 通感手法:用声音的"慢"(钟鼓)和光线的"亮"(星河)共同塑造时间的重量,比直接说"我熬了一整夜"更高级。
2. 双重叙事:既是写景,又暗藏心事。表面看是夜景描写,实际透露着人物(可能是思念者或孤独者)在漫漫长夜中的心理活动。
3. 希望感:虽然写长夜难熬,但星河渐淡、曙光将至的转折,给压抑氛围留了一丝温柔的出口。

就像现代人失眠时刷手机看到窗外渐亮的天色,古诗用钟鼓声和星光这种古典意象,表达了人类共通的等待与期盼。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