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出自 宋代 欧阳修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译文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注释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赏析此句描写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著以“尽日”二字,让整个画面悄然无声,只见柳条竟日在风中飘动,其境地之寂静可以想见。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柳絮纷飞的画面,用极简的笔墨传递出悠长的意境。

"飞絮濛濛"四个字就像摄像机镜头:空中飘舞的柳絮像小雪般朦胧,既写出了轻盈的动态感,又让人感受到春天特有的温柔氛围。用"濛濛"这个叠词,仿佛能让人看到阳光中漂浮的细小绒毛,甚至忍不住想打个喷嚏。

后句"垂柳阑干尽日风"把镜头转向地面:柳枝倚着栏杆整日随风摇曳。这里藏着两个巧思:一是用"尽日"暗示时间的流逝,让人联想到从早到晚的持续画面;二是"风"这个看不见的元素,通过柳条的摆动变得可视,让静止的栏杆和动态的柳枝形成有趣对比。

整体来看,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像用镜头捕捉春日的一个片段。飘絮、垂柳、微风这些寻常景物,经过精准的观察和组合,就变成了能让人感受到春天慵懒气息的生动画面。这种"用景物说话"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最迷人的地方——不说多情,而风情自现。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