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出自 《庄子·外篇·马蹄》

译文白色的玉石不毁坏,用什么造出珪璋?人的本性道德不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

注释珪璋:玉器。

赏析庄子认为一切人为的东西,包括仁义、道德、艺术都是对自然天性的一种破坏,他倡导人们追求天性,追求人性的解放,返璞归真,达到与大道的统一。

现代解析

这句话用比喻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好东西往往需要打破原有状态才能升华,社会规范的建立也常常源于原有秩序的缺失。

前半句"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就像说:如果不把璞玉外层的石料凿开,怎么能得到精美的玉器呢?玉匠必须破坏原石的天然形态,才能雕琢出贵重的珪璋(古代礼器)。这告诉我们,突破现状才能创造更高价值。

后半句"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则说:如果人人自然遵守道德,哪还需要特别强调仁义呢?就像现在不会特意强调"不要随地吐痰",因为已成基本共识。仁义这类规范的出现,恰恰说明社会原有的道德底线出了问题。

两句话连起来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破坏可能是新生的开始,规范的建立往往源于缺失。就像现代企业改革需要打破旧机制,新法规的出台常因出现了旧法律管不住的新问题。这种思想对个人成长也有启发——有时候我们需要打破舒适区,才能获得更大进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