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现代解析
这句诗可以理解为:
“如果吴王(夫差)含恨的灵魂还在,恐怕也只能在西施当年浣纱的溪水边徘徊了。”
通俗解析:
1. 吴王的恨:吴王夫差因沉迷西施的美色而亡国,死后仍带着悔恨。这里用“恨魄”强调他死不瞑目的执念。
2. 西施的濑:西施本是溪边浣纱的平民女子,被献给吴王后成为政治工具。“濑”指她曾经生活的浅水边,象征她最初的单纯与命运的转折点。
3. 讽刺与无奈:吴王即使死后有灵,也只能回到西施的起点(溪边),暗指他一生被美色所误,最终一切成空,连恨都无处发泄。
魅力所在:
- 用“恨魄”和“西施濑”的对比,把历史悲剧浓缩成画面:一个幽灵在溪边游荡,悔恨交织。
- 不直接批评吴王昏庸,而是用假设(“如果他的灵魂还在……”)让读者自己体会因果报应。
- 西施的溪水既是美丽传说的开始,也是吴王恨的终点,形成命运闭环,余味悠长。
现代类比:
就像说“赌徒如果死后有灵,大概只能回到输光第一笔钱的赌桌前发呆”,表达“执念害人,回头已晚”的道理。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