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

记得诗狂欲发时,鄱阳湖里月明知。
无人为觅桓伊笛,自卷秋芦片叶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兴大发的狂放文人形象,充满浪漫不羁的江湖气息。

前两句"记得诗狂欲发时,鄱阳湖里月明知"是说:记得当诗兴如狂潮般涌来时,连鄱阳湖里的月亮都明白我的创作冲动。这里用月亮"明知"来衬托诗人澎湃的诗情,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了。

后两句"无人为觅桓伊笛,自卷秋芦片叶吹"意思是:找不到像桓伊那样的知音来为我伴奏(桓伊是东晋著名音乐家),我就随手卷起一片秋日的芦苇叶自己吹奏。这里展现了诗人的随性洒脱——没有知音相伴也无妨,一片芦苇叶就能自得其乐。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不受拘束的创作激情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诗人用湖月、芦叶这些简单自然的元素,勾勒出一个在天地间纵情吟咏的文人形象,传递出"万物皆可为诗"的豁达心境。

崔鶠

崔鶠(yǎn),元佑进士,任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司户参军、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宣和六年(1124)起用为宁化军(治所在今山西静乐北宁化)通判,召为殿中侍御史。宋钦宗即位,以谏官召用,上书论蔡京之奸时,曾论及当时的文禁:“若苏轼、黄庭坚之文章,范镇、沈括之杂说,悉以严刑重赏,禁其收藏。其苛锢多士,亦已密矣。”而此时北宋垂亡矣。他深知局势难以挽回,“每叹天下事不可为”(吕本中《师友杂志》),不久得挛疾而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