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蛰云论诗归后得赠章赋此报之 其二

简斋意不简,惜有六凿痕。
未如拗相公,严性道自存。
深人作深语,都官实同辕。
长公真天人,临睨万象奔。
铅汞浩泻地,南渡皆苏门。
君我初望道,有钥未解扪。
非肆焉知醇,吾语宁不根。
掷笔去诗貌,推敲安足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主要探讨了诗歌创作的真谛和诗人的内心境界。作者通过与友人讨论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作者提到“简斋意不简”,意思是说,虽然有些人写诗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并不简单。然而,有些诗人虽然追求深刻,却难免留下刻意雕琢的痕迹(“六凿痕”)。相比之下,王安石(拗相公)的风格虽然严谨,但其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内涵。作者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像王安石一样,既能写出深奥的文字,又能保持自然的本性。

接着,作者提到“深人作深语”,即真正的诗人会用深刻的语言表达思想,就像宋代诗人梅尧臣(都官)那样,思想深刻,语言简洁。而苏轼(长公)则被作者称为“天人”,因为他的诗歌能够洞察世间万象,像俯瞰大地一样,展现出广阔的视野。

作者还提到,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许多诗人都受到苏轼的影响,形成了“苏门”诗派,他们的诗歌像铅汞一样自由流淌,不受拘束。这表明,作者认为真正的诗歌创作应该像苏轼那样,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自然流畅的表达。

最后,作者反思了自己和友人的诗歌创作之路,认为他们虽然已经开始领悟诗道,但仍有一些未解之谜。作者强调,诗歌创作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应该追求内在的醇厚。他主张抛弃表面的修饰,回归诗歌的本质,认为真正的诗歌不在于字句的推敲,而在于内在的真情实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理解:真正的诗歌应该既有深刻的思想,又保持自然流畅的表达,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应追求内在的真情实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