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往大云山车中作踏青诗。同者霞伢、九姑
两年皆作踏青诗,去年不踏今踏之。
三月三正万菲时,圈中不出岂非痴?
清明昨尽死者思,生者骀荡草摇飔。
太阳未出露未晞,通衢人满落鲜曦。
我来见此意先驰,红裳绿服斗花姿。
岂必更摘枝葳蕤,花不解语此能词。
车中邂逅如旧知,接谈继语无少疑;
我嗟古来参商齐,人中隔胲固城池;
春有巨力通心机,势如长刀破竹枝。
一车喧笑喷窗楣,路人回首皆讶奇。
旭日曈曈立山欹,红瞳逐笑随车追。
我劝众女笑休飞,人间百景待人怡。
春未及见已如此,山中倘至更安持?
三月三正万菲时,圈中不出岂非痴?
清明昨尽死者思,生者骀荡草摇飔。
太阳未出露未晞,通衢人满落鲜曦。
我来见此意先驰,红裳绿服斗花姿。
岂必更摘枝葳蕤,花不解语此能词。
车中邂逅如旧知,接谈继语无少疑;
我嗟古来参商齐,人中隔胲固城池;
春有巨力通心机,势如长刀破竹枝。
一车喧笑喷窗楣,路人回首皆讶奇。
旭日曈曈立山欹,红瞳逐笑随车追。
我劝众女笑休飞,人间百景待人怡。
春未及见已如此,山中倘至更安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人在农历三月三(传统踏青节日)乘车去大云山游玩的欢乐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直白的语言,传递出春天带来的生命力与人际温暖。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出游理由(前4句)
诗人用大白话说:连续两年都写踏青诗,去年没出门今年可算出来了。三月三正是百花盛开的好时候,要是还窝在家里岂不是傻?这种接地气的反问瞬间拉近读者距离。
2. 路上见闻(中间16句)
- 先以清明刚过的对比("死者思"与"生者骀荡")突出生命的鲜活感
- 描写清晨景象:太阳未出但路上已挤满人,露珠未干,晨曦洒落
- 重点刻画车中热闹:人们穿着鲜艳春装,不需要摘花("枝葳蕤"),因为彼此的笑语比花更动人
- 用"长刀破竹枝"的比喻,说春天像锋利的刀,瞬间劈开人际隔阂,让陌生人也能畅快聊天
3. 情感升华(最后6句)
写车里的笑声引得路人侧目,朝阳追着车子跑的画面充满动感。最后诗人笑着提醒同伴:别光顾着笑,好风景还在后头呢!这种"山中倘至更安持"的期待,把春游的兴奋感推向高潮。
诗歌魅力在于:
- 完全用口语化的白描(如"圈中不出岂非痴""一车喧笑喷窗楣")
- 巧妙运用对比(生死/静动/陌生与熟稔)
- 把抽象的人际温暖比作具象的"破竹刀"
- 结尾的朝阳拟人化描写("红瞳逐笑")让整首诗充满跃动的春天气息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春天如何唤醒人性本真"的诗歌,通过一次普通的春游,展现出季节更替如何神奇地消融人际坚冰,让陌生人产生短暂而珍贵的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