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金陵(今南京)最高处的览辉亭上眺望全城的景象,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首联"城里最高处,坡陀见一城"直接点明位置——站在城市制高点,能看到整座城池高低起伏的样貌。"坡陀"二字用得巧妙,既写出地势起伏,又暗含城市建筑的错落感。
颔联"山多来有绪,江远静无声"写远景:群山连绵却排列有序,远处的长江安静流淌。这里用"有绪"形容山势,把静态的山写得富有动感;而"静无声"的江面描写,与热闹的城市形成对比。
颈联"歌吹风前度,楼台雨后明"转写近景:风中传来歌舞声,雨后的楼台格外明亮。这两句通过声音和光影的对比,写出城市的繁华与清新。
尾联"风光同楚蜀,聊此慰平生"是诗人的感慨:眼前美景堪比楚地蜀地,足以慰藉平生。这里透露出诗人对金陵风光的热爱,也暗含些许人生感慨。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先是大全景(全城),然后远景(山江),再特写(歌舞楼台),最后抒发观感。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把登高望远的开阔感、城市与自然的交融感都生动呈现出来,让读者仿佛也站在高处,感受着金陵城的壮美与生机。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