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轻学子在名师门下求学的珍贵经历,以及师生情谊的深厚。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三个层次的情感:
1. 求学之幸(前四句)
诗人以"童子"自称,用"何知幸最深"表达能跟随德高望重的老师(莘老)学习的幸运。像古代韩愈的学生张籍、皇甫湜追随名师一样,自己也能带着经书频繁出入老师的书斋(芝兰室),在老师挥动拂尘讲学时聆听珍贵教诲(金玉音)。这里用"芝兰""金玉"比喻老师学识的高洁珍贵。
2. 苦读时光(五六句)
描绘了昼夜苦读的场景:春天傍晚焚香读书(黄卷指书籍),夜里同学散去后独自用功的寂寥(绛纱指学堂的红色帷帐)。"晼晚""萧森"既写时间流逝,也暗示求学之路的孤独艰辛。
3. 前程展望(末两句)
想到即将面临科举考试(丝纶指诏书),回望这段求学岁月时,内心已怀揣着远大抱负(青云万里心)。最后一句既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也展现了学成后想要建功立业的志向。
全诗通过书房、香炉、纱帐等具体物象,把抽象的师生情、求知欲写得真实可感。末尾的"青云万里"与开头的"童子"形成成长对比,完整展现了一个读书人的成长轨迹。诗中既有对恩师的敬重,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而不矫饰。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