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
首先,诗词开篇描绘了雨后天晴的景象,天空仿佛被清洗过一般,清澈透明,远处的山峦被浓密的翠绿覆盖,显得格外清新。这里的“雨过天如沐”和“回山浓翠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色彩的渲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雨后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接着,诗词转向了平桥与野水的描绘,涓涓细流绕过竹林,形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这里的“平桥带野水”和“涓涓绕竹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随后,诗词描绘了一间茅屋,屋内空无一人,案上摆放着一把素琴。这里的“茅屋闃无人”和“案上横素琴”通过简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紧接着,诗词描绘了白鹭熟睡的场景,它们似乎没有任何世俗的欲望,完全沉浸在自然的宁静之中。这里的“白鹭正熟睡”和“杳无羡鱼心”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人感受到一种纯净与安宁。
最后,诗词描绘了柳岸烟沉沉的景象,诗人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但最终只能在云岑之间发出长啸,表达出一种惆怅与无奈。这里的“维舟欲渡谁”和“长啸在何处,惆怅隔云岑”通过深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索与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这首诗词的精髓在于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宁静淡雅、超脱尘世的氛围,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李耕
李耕,字耕道。琮子。先为忠州团练使,高宗绍兴二十二年(一一五二),奉诏讨赣州叛乱兼知州事,捷闻,转观察使(清乾隆《江西通志》卷六五引《豫章书》)。有《台山遗稿》,今佚。事见《金陵诗徵》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