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余幼年从嫂读,偶检慧福楼遗集,见寄余小令,诵读数次,勉和两阕 其一
炉烟拨尽,莲漏催沈,漏声点滴房栊。
前欢已渺,思来万种情慵。
风弄轻云易散,叹流年、太觉悤悤。
无聊极,恨天光黯澹,日影重封。
又到残红零落,听杜鹃啼血,雨洒庭空⑴。
绣阁萧条,知心有几能同。
犹记髫龄师弟,恨迢遥、泉路难通。
悲往事,镇思量,幽闷万重(余十岁从嫂读至十二岁。)。
前欢已渺,思来万种情慵。
风弄轻云易散,叹流年、太觉悤悤。
无聊极,恨天光黯澹,日影重封。
又到残红零落,听杜鹃啼血,雨洒庭空⑴。
绣阁萧条,知心有几能同。
犹记髫龄师弟,恨迢遥、泉路难通。
悲往事,镇思量,幽闷万重(余十岁从嫂读至十二岁。)。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一位成年人回忆童年时光时写下的感伤之作,情感真挚动人。
上片写独处时的孤寂。作者拨弄着香炉的灰烬,听着更漏声滴滴答答,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回忆起过去和嫂子相处的快乐时光,如今已不复存在,只觉得心情沉重。看着风吹散浮云,感叹岁月流逝太快。天色昏暗,阳光被云层遮挡,更添愁绪。
下片转到暮春景象。花儿凋零,杜鹃啼血,雨水打在空荡荡的庭院。曾经读书的绣楼如今冷清,能说知心话的人太少。最难忘的是小时候和嫂子的师生情谊,可惜生死相隔,再难相见。想起这些往事,心中充满说不出的哀愁。
全词通过"炉烟""莲漏""残红""杜鹃"等意象,营造出凄凉氛围。最打动人的是对童年师生情的怀念,以及"知心有几能同"的人生孤独感。作者用简单自然的语言,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表达得深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