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以及选择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豁达心态。
前四句用两个历史名人作对比:周瑜(周公瑾)年少有为却早逝,陆贽(陆敬舆)才华横溢却遭贬谪。作者感叹自己虽然像他们一样有抱负,但如今年纪大了仍一事无成,甚至不敢问自己"现在过得怎样",透露出对现实处境的失落。
后四句笔锋一转,描写现在的闲适生活:在松菊相伴的田园里写诗,官场风波就像做过的噩梦。看着别人在朝廷当大官,作者却说"我更爱我的小茅屋",这种选择看似逃避,实则是看透名利后的主动放下。最后一句化用陶渊明"吾亦爱吾庐"的典故,传递出"别人追求荣华富贵,我自享受平淡生活"的洒脱。
全诗用对比手法,将历史人物的命运、他人的仕途与自己的选择并置,在自嘲中藏着智慧,在无奈中显出通透,很容易引起现代人关于"人生选择"的共鸣。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