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泰轩

万言朝凤阙,一笑落渔舟。
把我葱珩解,众公款段游。
东来迎羽服,西去义羊裘。
挥手谢汉使,蒲轮公所羞。

现代解析

这首《赠汪泰轩》是明清时期的一首赠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汪泰轩的赞赏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首句“万言朝凤阙”,意思是汪泰轩上书言事,像凤鸣一样,引人注目。这里“凤阙”指的是朝廷,用“万言”来形容他向朝廷献言献策,展现了他才学之丰富。

接下来“一笑落渔舟”,是以诙谐的方式描述他的一笑如释重负,就像渔夫放下渔舟,轻松自在。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他的潇洒,还流露出对友人轻松豁达性格的喜爱。

“把我葱珩解,众公款段游。”这里“葱珩”指的是一种华丽的佩饰,可能是指他过去的身份或地位;“款段”指的是缓慢而舒适的出行方式。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汪泰轩从一种高雅的生活状态,转变为一种更加随意、自在的生活方式。

“东来迎羽服,西去义羊裘。”前半句描述他东来迎接,后半句则提到他西去时只带了件简单的羊皮衣服。这不仅是对汪泰轩生活态度的一种描绘,也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和追求简朴生活的品德。

最后“挥手谢汉使,蒲轮公所羞”,表达了作者对汪泰轩的赞赏,认为他在面对朝廷使者时可以挥手告别,而那些“蒲轮”(古代带有轮子的车子,用于迎送官员)却可能感到羞愧。这句诗既是对汪泰轩高洁品质的赞美,也是对其独立人格的高度评价。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赞美了汪泰轩从容不迫、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