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微之诗二十三首 和送刘道士游天台
闻君梦游仙,轻举超世雰。
握持尊皇节,统卫吏兵军。
灵旂星月象,天衣龙凤纹。
佩服交带箓,讽吟蕊珠文。
阆宫缥缈间,钧乐依稀闻。
斋心谒西母,暝(一作膜)拜朝东君。
烟霏子晋裾,霞烂麻姑裙。
倏忽别真侣,怅望随归云。
人生同大梦,梦与觉谁分。
况此梦中梦,悠哉何足云。
假如金阙顶,设使银河濆。
既未出三界,犹应在五蕴。
饮咽日月精,菇嚼沆瀣芬。
尚是色香味,六尘之所熏。
仙中有大(一作天)仙,首出梦幻群。
慈光一照烛,奥法相絪缊。
不知万龄暮,不见三光曛。
一性自了了,万缘徒纷纷。
苦海不能漂,劫火不能焚。
此是竺乾教,先生垂典坟。
握持尊皇节,统卫吏兵军。
灵旂星月象,天衣龙凤纹。
佩服交带箓,讽吟蕊珠文。
阆宫缥缈间,钧乐依稀闻。
斋心谒西母,暝(一作膜)拜朝东君。
烟霏子晋裾,霞烂麻姑裙。
倏忽别真侣,怅望随归云。
人生同大梦,梦与觉谁分。
况此梦中梦,悠哉何足云。
假如金阙顶,设使银河濆。
既未出三界,犹应在五蕴。
饮咽日月精,菇嚼沆瀣芬。
尚是色香味,六尘之所熏。
仙中有大(一作天)仙,首出梦幻群。
慈光一照烛,奥法相絪缊。
不知万龄暮,不见三光曛。
一性自了了,万缘徒纷纷。
苦海不能漂,劫火不能焚。
此是竺乾教,先生垂典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朋友刘道士的,借梦境谈人生哲理,充满浪漫的想象和深刻的禅意。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梦境遨游(前16句)
用绚丽的画面描写刘道士梦中游仙境的场景:握着仙家符节统领天兵,穿着星光龙凤的天衣,听着缥缈仙乐,拜见西王母和东君神仙。这里"子晋""麻姑"都是道教著名仙人,诗人用"烟霞""霞裙"等意象营造出流光溢彩的神仙世界。
2. 人生如梦(中间10句)
笔锋一转,提出核心思考:人生就像大梦,而梦中修仙更是"梦中之梦"。就算登上仙宫金阙、畅饮仙露,仍逃不出佛家说的"三界五蕴"(物质欲望的束缚),所谓的仙家享受其实还是受感官欲望驱使。
3. 超越之道(最后10句)
指出真正的"大仙"不是追求长生,而是像佛陀(竺乾教指佛教)那样看破红尘。用"苦海不漂""劫火不焚"的比喻,说明只有超脱物质欲望(六尘),保持心灵纯净(一性自了),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全诗特色在于:
- 用瑰丽的神仙梦境反衬现实哲理
- 把道教修仙和佛教超脱思想巧妙融合
- "梦中梦"的比喻层层递进,通俗又深刻
- 结尾"劫火不焚"的意象给人强烈震撼
本质上是在劝朋友:与其追求虚幻的长生,不如修炼内心的通透。这种将浪漫想象与理性思考结合的手法,正是白居易诗歌的魅力所在。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