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跟随官员游览溪西山寺的生动场景,充满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趣味。
开头两句像电影开场:官员招呼大家进山游玩,清晨的小径上,仪仗队的彩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里用"呼客"和"彩旌"点明了出游的官方背景,但氛围轻松愉快。
中间四句是路上的见闻特写:背柴的当地姑娘害羞地躲到岩石后,热情的僧人拿着名帖到马前迎接。抬头看,云雾缭绕的山水让人分不清三峡在哪里,远处炊烟升起的地方应该就是百姓聚居的城镇。这些画面既有山野趣味(蛮女、野僧),又展现壮阔景观(千层云水),还有人间烟火气(人烟百城)。
最后两句转到山寺体验:站在楼阁上,清幽的环境让耳朵变得特别灵敏,风吹竹林的沙沙声和山涧泉水的叮咚声交织成天然交响乐。这里"清我听"三字很妙,既说环境清净,也暗示心灵被洗涤后的通透。
全诗就像一篇游记短视频:从出发时的热闹,到途中的奇遇,再到山寺的静美,层层递进。最精彩的是把官员出游写得毫无官场气息,反而充满对普通百姓和自然风光的亲切观察,让读者仿佛也跟着进行了一场清新有趣的山林之旅。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