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馨的生活场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
1. 主题: 诗人写自己同情一位姓钟的年轻人,对方冒雨来求文章。诗人不仅热情接待,还准备了饭菜款待他,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2. 内容解析:
- 前两句 点明事件:钟姓年轻人冒雨前来,只为求取文章,可见其好学之心。诗人用“怜”字,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和赞赏。
- 中间四句 描写环境:诗人一边赶路(“经兹迈”),一边写下见闻。野鸥好奇地偷看笔墨纸砚,船夫在岸边采摘野菜(“蒿芹”),画面生动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 最后两句 写款待:诗人用新煮的饭和简单的米汤(“箪浆”)招待客人,虽不奢华,却显得真诚朴实。
3. 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场景,如“野鸥窥笔砚”,生动有趣。
- 生活细节:做饭、采野菜、米汤待客,让诗充满亲切感。
- 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年轻人的关怀和朴素的情谊。
4. 深层含义:
这首诗赞美了平凡生活中的温情。无论是求学的执着,还是待客的真诚,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善意。
总结:
这首诗像一幅小画,记录了一次温暖的相遇。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最动人的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些细微的关怀和真诚的相处。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