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艰难跋涉山路的场景,通过自然景象的刻画传递出人生况味。
前两句直接交代背景:老人拖着病体,在寒冷山间涉水赶路。"车徒溪涉"四个字就让人感受到步履维艰。接着用雾气和太阳的对比很有意思——雾气凝成水珠却不算下雨,太阳升起却始终躲在云后,这种欲晴不晴的天气就像老人矛盾的心情。
五六句突然转换视角:山林间猿鸟啼鸣却不见人影,茂密的松杉完全掩盖了小路痕迹。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暗示老人孤独无依的处境,连大自然都显得冷漠疏离。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老人看着难得的晴暖天气,竟然卑微地只想"借"三五分阳光。这个"借"字用得特别心酸,既表现了对温暖的渴望,又透露出不敢奢求太多的无奈。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山路、雾气、阳光这些意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老人身心俱疲却仍坚持前行的坚韧,以及对生命温暖的朴素期盼。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