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过东山寺(戊戌)

飞阁流丹蚀,层峦积翠多。
松间明月在,惆怅下山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路过东山寺时看到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语言简洁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景:"飞阁流丹蚀"是说寺庙的红色楼阁在夕阳映照下像流动的丹砂,但"蚀"字暗示建筑有些斑驳陈旧;"层峦积翠多"则写远处层层山峦上堆积着浓密的翠绿树木。这两句用"流丹"和"积翠"两个动态词语,让静止的景色活了起来。

后两句转入抒情:松林间明月升起,这本该是宁静美好的画面,但诗人却用"惆怅下山歌"结尾。这里的巧妙在于反差——明明有明月美景,诗人却感到失落,暗示他可能带着心事而来,最终也只能带着遗憾离开。那首"下山歌"既是真实的歌声,也象征着诗人无奈的心情。

全诗短短二十字,就像一幅水墨画,先用浓墨勾勒寺庙山色,再用淡墨点染心情,最后留白的部分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人为何惆怅?他下山时哼的歌是什么调子?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