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郡庠掘地得苏文忠公表忠观碑宋刻二片
唐政不纲四海淆,朱三作贼过于巢。
斗鸡牧马尽黄屋,群雄并起争咆哮。
钱王两浙为保障,职贡世守橘柚包。
百年运去识真主,自携图籍归汴郊。
欧九思公幕下客,何事作史相讥嘲。
窃观私志簸钱谤,酬以尺喙非呶呶。
表忠赖有坡公笔,文如月表楚汉交。
大书突兀扶屋极,馀力入石蟠生蛟。
谁知杨琏筑白塔,塔材蒐索填深坳。
淮南张氏又折毁,新城摩云防寇钞。
是时四石仅存二,有人宝惜埋东胶。
灵芝荒苑矗祠宇,伐山置栋豁且庨。
墨本重摹失遒劲,匹如蹇足追蒲梢(今碑为明嘉靖中太守陈柯重刻)。
忽惊故物仍出土,园丁奔告鸦觜抛。
学官弟子共太息,苔痕横卧邻斋庖。
千金巳兔柱下辱,野火幸无牧竖敲。
报功复古有位责,移贮祠庑搴长筊。
岂弟君子神所劳,春秋享祀和弦匏。
斗鸡牧马尽黄屋,群雄并起争咆哮。
钱王两浙为保障,职贡世守橘柚包。
百年运去识真主,自携图籍归汴郊。
欧九思公幕下客,何事作史相讥嘲。
窃观私志簸钱谤,酬以尺喙非呶呶。
表忠赖有坡公笔,文如月表楚汉交。
大书突兀扶屋极,馀力入石蟠生蛟。
谁知杨琏筑白塔,塔材蒐索填深坳。
淮南张氏又折毁,新城摩云防寇钞。
是时四石仅存二,有人宝惜埋东胶。
灵芝荒苑矗祠宇,伐山置栋豁且庨。
墨本重摹失遒劲,匹如蹇足追蒲梢(今碑为明嘉靖中太守陈柯重刻)。
忽惊故物仍出土,园丁奔告鸦觜抛。
学官弟子共太息,苔痕横卧邻斋庖。
千金巳兔柱下辱,野火幸无牧竖敲。
报功复古有位责,移贮祠庑搴长筊。
岂弟君子神所劳,春秋享祀和弦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杭州学校挖地时发现两块宋代苏轼写的《表忠观碑》残碑,引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全诗分为四个部分:
1. 历史背景(前八句):
用简单比喻说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斗鸡牧马"指混乱局面),钱镠(钱王)在浙江保境安民,后来主动归顺宋朝。这里批评欧阳修(欧九)在史书里对钱王不公平,就像小孩子玩"簸钱"游戏乱说人坏话。
2. 石碑故事(中间十二句):
夸苏轼(坡公)写的碑文像月亮一样明亮,字写得大气有力。但后来南宋杨琏真迦为建白塔拆碑,元朝张士诚又毁碑防敌,最后只剩两块。有人偷偷把残碑埋起来保护,后来重刻的碑文(明朝陈柯刻的)已经失去原味,就像瘸腿马追不上千里马。
3. 发现残碑(接着六句):
生动描写园丁用鸦嘴锄挖出残碑的场景,师生们围着叹息。幸好残碑没被拿去当房柱,也没被牧童用石头砸坏。
4. 保护呼吁(最后四句):
建议应该把残碑移到祠堂好好保护,这样钱王的神灵也会高兴,以后祭祀时就有古物可以展示了。
全诗亮点:
- 用"斗鸡牧马"形容乱世,用"瘸腿马追千里马"比喻仿刻碑的拙劣,很形象
- 把欧阳修史笔比作小孩打小报告,幽默中带批评
- 描写发现过程像讲故事,园丁"奔告"、师生"太息"很有画面感
- 最后提出保护方案,体现对文物的珍视
本质上是通过一块古碑的遭遇,讲述历史沧桑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既有对古人的敬意,也有对破坏文物的惋惜。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