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生活困苦的人,收到家书得知家乡丰收后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交代背景:主人公住在淮南第一山(泗州南山)附近,在涡口这个地方已经忍受了十年的饥饿困苦。"淮山第一山"这个细节暗示家乡风景优美,与后文形成对比。
后两句是情感爆发点:昨天收到家书说秋天丰收了,诗人忍不住质问自己(或对方):明明家里有田可种,为什么还要在外受苦不回家呢?"劝尔有田胡不归"这句质问特别有力,既表达了思乡之情,又暗含对漂泊生活的反思。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他乡的饥饿vs家乡的丰收)和直白的质问,生动展现了古代游子在生存压力与乡土情怀之间的挣扎。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那种"在外受苦不如回家"的强烈情绪。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