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野老所言
衰翁卧病山之阿,东村沈老来相过。
首言年饥苦无备,次说时政多烦苛。
其间数事尽切己,具有本末非差讹。
农家累世服畎亩,此外宁复知其他。
世道愈变俗愈薄,天意亦复相折磨。
举贷养蚕不收茧,尽瘁耕耨田无禾。
千疮百孔正难补,前月里正来催科。
家贫乏钱办酒食,卖却养命双种鹅。
昨朝县吏又追唤,真如鸟雀遭网罗。
儿女啼号顾弗及,心如乱丝头绪多。
西邻寡妇更可念,譬彼坏木无枝柯。
饥寒交煎绝生意,母子牵挽沈于河。
句句皆从痛肠出,语罢涕泣俱滂沱。
民之多艰有如此,于乎彼苍其奈何。
首言年饥苦无备,次说时政多烦苛。
其间数事尽切己,具有本末非差讹。
农家累世服畎亩,此外宁复知其他。
世道愈变俗愈薄,天意亦复相折磨。
举贷养蚕不收茧,尽瘁耕耨田无禾。
千疮百孔正难补,前月里正来催科。
家贫乏钱办酒食,卖却养命双种鹅。
昨朝县吏又追唤,真如鸟雀遭网罗。
儿女啼号顾弗及,心如乱丝头绪多。
西邻寡妇更可念,譬彼坏木无枝柯。
饥寒交煎绝生意,母子牵挽沈于河。
句句皆从痛肠出,语罢涕泣俱滂沱。
民之多艰有如此,于乎彼苍其奈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老农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农村悲剧。全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通过一位卧病老人的讲述,展现了农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打击下的绝望生活。
开篇像镜头拉近:病榻上的老翁见到邻居沈老,两人开始倾诉。沈老的每句话都像刀子:先说饥荒让家里颗粒无收,接着抱怨官府苛捐杂税。最扎心的是那些具体细节——养蚕结不出茧,种地长不出粮,就像现代人辛苦工作却拿不到工资。
诗中几个画面特别揪心:
1. 为了招待收税的里正,被迫卖掉"养命双种鹅",这相当于现代人卖掉最后的生产工具。
2. 县吏追债像捕鸟的网,把农民逼得走投无路,连孩子哭闹都顾不上。
3. 最惨的是西邻寡妇,像棵枯树般带着孩子投河自尽,这个画面直接揭露了"饥寒交煎"的残酷真相。
全诗最厉害的是用家常话讲大事。老农民不懂大道理,只说"卖鹅""孩子哭"这些日常小事,但连起来就是一幅社会悲剧图。最后"句句痛肠""涕泣滂沱"八个字,让读者仿佛能看见两位老人相对抹泪的画面。
这首诗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代农民面对的三重困境:靠天吃饭(天灾)、官府剥削(人祸)、没有退路(连卖鹅都成了最后选择)。虽然写的是古代,但那种被生活逼到绝境的无力感,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心头发颤。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